简介
南京总体规划2035(以下简称《规划》)是南京市人民政府根据《南京市规划管理条例》编制的一项综合性、指导性、战略性规划,旨在指导南京市未来15年的发展。
第一章 总体目标和原则
1.1 总体目标
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引领长三角区域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1.2 基本原则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尊重历史文化,彰显城市特色
统筹发展,协调推进
创新驱动,绿色低碳
共建共享,民生优先
第二章 空间格局
2.1 城市总体空间结构
一核两极多组团:以主城为核心,江北为东极,麒麟为西极,形成多组团式空间结构。
一轴两带三区:沿长江打造“一轴”(滨江创新轴),构建“两带”(长江岸线带、内河漕运带),形成“三区”(新城、老城、南部开发区)。
2.2 重点发展区域
中心城区:强化主城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江北新区:打造产业新城和国际化新城。
麒麟科创区: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
南部新城: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发展现代制造业。
第三章 产业发展
3.1 主导产业
现代制造业: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
现代服务业:金融、科技、文化旅游、健康养老。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
3.2 产业布局
中心城区:总部经济、金融保险、信息技术。
江北新区: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
麒麟科创区:人工智能、大数据、科技研发。
南部新城:高端装备、新能源材料、汽车零部件。
第四章 城市基础设施
4.1 交通体系
构建“三环十五射多通道”快速路网。
加快地铁建设,形成“九横八纵”骨干线网。
提升机场枢纽能级,建设国际性航空枢纽。
4.2 公共设施
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构建城市绿道网络。
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打造宜居宜业环境。
第五章 社会事业
5.1 人口与就业
优化人口结构,控制常住人口规模。
促进就业创业,提升就业质量。
5.2 文化教育
弘扬南京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名城。
提升教育质量,建设科教强市。
5.3 社会保障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法治和谐城市。
第六章 实施保障
6.1 实施保障措施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优化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6.2 规划修订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每五年对规划进行一次全面修订。
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规划调整。
结语
南京总体规划2035是南京市未来发展的蓝图,将引领南京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